山東省臨清市軸承轉型升級端倪初現
山東省臨清市軸承業的發展有目共睹。以煙店、潘莊、唐園、八岔路四個鄉鎮為中心,輻射全市及周邊縣區的高度集中的軸承產業集聚地,成為軸承產業集群的雛形。在其2011年軸承生產110億元、軸承市場交易105億元的背后,轉型升級這個被業內專家普遍建議的提升路徑已初現端倪。
規模擴大
從50年前剛剛出現的零星作坊,到現在1500家軸承加工及配套企業,臨清軸承產業的規模擴張應該稱得上迅速。據臨清市市長李新閣介紹,在臨清市1500家軸承及相關企業中,有112家已經達到規模以上,規模以上企業2011年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為83.6億元,利稅14億元。軸承市場的經銷戶更是多達1.2萬戶,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從2006年到2011年,臨清軸承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利稅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7%和24%。臨清軸承市場 |
在規模擴大的同時,臨清軸承的產業影響力也不斷提高,包括哈軸集團在內的國內70余家知名軸承企業相繼在臨清投資建廠,數以百計的各地軸承廠在臨清設有直銷處或分公司。臨清軸承在占據全國10%市場的同時,還銷往了日、美、德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企業長期駐外的銷售人員也有8000人之多。
臨清軸承市場與軸承制造相互促進,同步壯大。2012年,市場占地發展到1200畝,建筑面積達40萬平方米,固定門店超過3100家。受此影響,周邊小城鎮建設和服務業也逐步發展起來,僅煙店一個鎮吸引的外來打工人員就有3萬多人,配套從事餐飲、運輸的二三產業的商戶有4000家。臨清軸承產業已經擁有“山東省十大(工業)產業集群”、“山東省優質軸承生產基地”和“山東省首批機電產品(軸承)出口基地”等多個榮譽稱號。
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發展”是2012臨清·中國軸承產業高層論壇的主題,也是臨清軸承產業近年的提升路徑。經過多年的引導和自我完善,作坊式加工已經不再是臨清軸承產業的主流,取而代之的是規模化和專業化的新格局。目前,從鍛、車、磨、熱處理、保持器、滾動體、組裝、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已經十分清晰,據統計,全市共有軸承組裝企業230余家、磨加工企業250余家、車加工企業210余家、滾動體加工企業110余家、熱處理加工企業70余家、鍛件加工企業50余家,可生產0~9類以及非標軸承等共計11類5000多個品種的產品。
與此同時,臨清軸承的裝備水平和質量意識也明顯提升。100多臺套具有先進水平的數控機床、60%以上的數控設備占比、11條先進的熱處理生產線以及30多臺套國內一流的檢測設備等,使臨清軸承的加工能力發生了質的變化,而山東省軸承質量檢測中心、軸承熱處理新技術實驗研究中心在臨清的設立更讓產品質量的控制得到保障。通過努力,該市已經獲得馳名商標1個、山東名牌2個、專利22項,甚至有企業還參與了國家相關標準的制訂。
與先前臨清軸承留給客戶“大路貨”的印象明顯不同,聊城中瑞的CC型調心滾子軸承保持架、山東博特的輕系列薄壁軸承等都具備了相當的水平,在業內擁有較高知名度,聊城神柱的滾子則供應瓦軸、洛軸、萬向等知名企業,完全融入了主流渠道。
在工藝裝備方面,山東哈魯引進了10條國內最先進的自動裝配線,山東凱美瑞則建起了8000平方米的無塵車間,數控機床、各種先進測量儀器更是隨處可見。
中國軸承工業協會專務委員何加群表示,臨清軸承在產品檔次、技術改造和質量意識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其轉型升級的端倪已經初步顯現。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結構亟待優化,商務、物流、信息等公共服務平臺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李新閣對臨清軸承產業未來三年的定位是,到2015年,全市軸承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40億元,年均遞增30%;其中規模以上軸承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40億元,年均遞增35%;軸承市場交易額突破200億元,年均遞增20%。
“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為臨清軸承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長期積累的特有優勢為臨清軸承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李新閣說,“機遇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目前市場不景氣,軸承原材料和檢測裝備等價格下降,投資擴張成本降低;二是部分大企業人才需求減少,給臨清企業引進高水平人才提供條件;三是由于市場沖擊激發了企業的內生動力。優勢也體現在三個方面,包括臨清自身的軸承市場優勢、長期打拼形成的營銷優勢以及周邊地區的產業配套優勢。”
關于臨清軸承的優勢,洛軸科技公司副董事長楊曉蔚的觀點與李新閣基本一致。楊曉蔚認為,除了低成本和日漸增強的品牌質量意識,臨清已經形成的與市場零距離的前店后廠模式也非常有價值,這個模式可以使企業第一時間感知供求信息的變化,幫助企業快速做出決策。針對下一步的發展,楊曉蔚的建議是一定要高起點進行技術改造和項目投資,以工藝的先進性來達到產品的高質化,從而避免在擴張中形成新一輪的“低端化”。
進一步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大幅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臨清市擬采取的發展軸承產業重要措施的一部分。伴隨著整個產業規模的擴張,今后三年半的時間里,軸承規模以上企業數量要突破200家,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的企業要達到30家,其中3億~10億元的10家,超過10億元的2家。與此同時,大力建設技術中心也被作為重要手段,按照計劃,到2015年,臨清將建成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或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3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0個,培育山東名牌5個、著名商標5個,先進設備利用率達到80%以上。
中國軸承工業協會專務委員何加群表示,臨清軸承在產品檔次、技術改造和質量意識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其轉型升級的端倪已經初步顯現。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結構亟待優化,商務、物流、信息等公共服務平臺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未來定位
李新閣對臨清軸承產業未來三年的定位是,到2015年,全市軸承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40億元,年均遞增30%;其中規模以上軸承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40億元,年均遞增35%;軸承市場交易額突破200億元,年均遞增20%。
“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為臨清軸承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長期積累的特有優勢為臨清軸承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李新閣說,“機遇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目前市場不景氣,軸承原材料和檢測裝備等價格下降,投資擴張成本降低;二是部分大企業人才需求減少,給臨清企業引進高水平人才提供條件;三是由于市場沖擊激發了企業的內生動力。優勢也體現在三個方面,包括臨清自身的軸承市場優勢、長期打拼形成的營銷優勢以及周邊地區的產業配套優勢。”
關于臨清軸承的優勢,洛軸科技公司副董事長楊曉蔚的觀點與李新閣基本一致。楊曉蔚認為,除了低成本和日漸增強的品牌質量意識,臨清已經形成的與市場零距離的前店后廠模式也非常有價值,這個模式可以使企業第一時間感知供求信息的變化,幫助企業快速做出決策。針對下一步的發展,楊曉蔚的建議是一定要高起點進行技術改造和項目投資,以工藝的先進性來達到產品的高質化,從而避免在擴張中形成新一輪的“低端化”。
進一步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大幅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臨清市擬采取的發展軸承產業重要措施的一部分。伴隨著整個產業規模的擴張,今后三年半的時間里,軸承規模以上企業數量要突破200家,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的企業要達到30家,其中3億~10億元的10家,超過10億元的2家。與此同時,大力建設技術中心也被作為重要手段,按照計劃,到2015年,臨清將建成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或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3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0個,培育山東名牌5個、著名商標5個,先進設備利用率達到80%以上。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下一篇 球軸承和滾柱軸承的區別